您的位置:首页 / 即墨论坛 / 胶南论坛 / [转帖]魏县野湖拐乡党委书记陈爱云:创新社会管理小乡镇大变化
  • #胶南论坛#[转帖]魏县野湖拐乡党委书记陈爱云:创新社会管理小乡镇大变化

    08/21/2012 17:07:16 发布22 浏览0 回复0 点赞
美其名曰
管理
普通会员

帖子:60

精华:0

注册:07/08/2011 14:42:21

乡党委,乡镇,书记陈爱云,如今是全县22个乡镇中唯一的女党委书记,她不仅具有较高的研究生学历,而且有着多年基层工作的经验,尤其是2008年7月任野湖拐乡党委书记以来,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大胆创新社会管理,使该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尤其是红湖社区新民居建设、蔡小庄社区千亩蔬菜园区建设,就像漳河岸边的两颗明珠,成为令人格外注目的看点。2010年该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梨乡水城建设先进单位",她本人被评为"全县三年大变样工作先进个人"。  为了百姓增收,建设蔡小庄社区千亩蔬菜园区  蔡小庄社区包括蔡东、蔡中、蔡西三个行政村,1998年从漳河行洪区整体搬迁而来,后经高标准、大力度重新改造,已成为一个新农村样板社区。但由于该村地处苦水区,土地贫瘠,庄稼收成不好,大多村民外出打工,造成大量土地荒芜。  2008年将其列为扶贫村,重点实施"蔡小庄千亩蔬菜园区"这一扶贫开发,他们先后投入扶贫、涉农资金330多万元,硬化田间道路4千米,打深井三眼,配备变压器3台,安装输变电线3千米,完成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然后通过土地流转把1500亩土地集中使用,每亩包产600元/年,随后建成一批日光温室大棚。当时村民踊跃参加技术培训、主动投资承包大棚。后来由于经验不足、技术不熟、资金困难等原因,再加上2009、2010年连续两年遇到雪灾、风灾,承包户蒙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导致群众纷纷放弃承包大棚,并要求把土地分下去,使一场轰轰烈烈的菜篮子富民计划频临破产。  这次失败的教训引起乡村干部的深思,眼下农民的家底薄、技术差、门路少,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靠一家一户单干是行不通的。为此,他们改变了原来的承包方式,与邯郸市绿康特菜公司、三和农业公司、农业种植合作社签订了承包合同,这三家蔬菜公司投资1000万元,改建了一批钢架结构的高标准温室大棚,新建了一批大拱棚、温室大棚、露天月菜区。引进了上海青、草尖、娃娃菜、香菇、芥蓝、香葱等十六个优良蔬菜品种, 还在田间建起了生产厂房、加工车间、蔬菜保鲜库及相关检测室。同时注册了"野湖拐特菜"品牌商标,直接销往邯郸、上海、郑州、石家庄的宾馆饭店和超市,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一条龙生产销售链条。  随着蔬菜园区的红火、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这里常年需要300多村民采摘、加工、包装蔬菜。同时蔬菜运输也成为村民一项经济收入。蔡西村村民蔡现梅,家里的一亩地被流转,每年有600元的包产费,另外她在绿康特菜公司,每月还可挣1200元左右的工资,年收入达1万多元,像她一样的很多妇女在自家地头就能挣到工资,成为名副其实的蔬菜产业工人。   2011年,省、市委有关领导到蔡小庄蔬菜园区调研指导工作,给予很高评价。同年,蔡小庄荣获"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  为了百姓安居,举全乡之力建设红湖社区  红湖社区是全省第一批新民居项目村,涉及到野前、野东、野西、大路固四个村,其中野前村属整体搬迁,其它三个村滚动搬迁。为了把好事办好,乡党委在深入群众工作、统一设计规划、筹措建设资金的基础上,重点对群众能否"搬得进、留得住、能致富"三大难题研究了破解措施。      完善公共设施、让利于民,确保群众搬得进。红湖社区紧邻魏县交通要道,地理位置优越,为建好这个样板新民居,举全乡之力将涉农资金打捆使用,先后投资1200万元,硬化社区三纵三横六条大街,统一垫高房屋地基,建有医疗室、警务室、村民活动中心、休闲广场等,统一安装水、电、暖、通排等基础设施。社区种植各类花草树木8万余株(棵),并在每一条大街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晚上整夜通亮。优美的环境和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再加上建房贷款支持、允许自建和购买不同方式选择、县政府对搬迁户奖补一台太阳能等一系列让利于民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了群众搬迁的积极性,破解了群众搬的进的难题。  农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确保群众留得住。红湖社区距离县城9公里,属野湖拐乡政府所在地,交通便利,商业繁荣。在酝酿村庄搬迁时,已明确了社区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种、养、加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坚持以村委会为主体,以土地流转为手段,整合土地资源,实行规模化经营。主要依托蔡小庄蔬菜园区发展大棚蔬菜种植,依托圆木收购合作社发展圆木收购加工业,依托野湖拐乡北市场建一个商贸市场,利用旧村搬迁后的腾出的300多亩土地,拟实行土地大流转,重点发展养殖和加工业,以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帮助群众建立一个早熟苹果、核桃等小杂果种植基地等,让群众"有事干",从而破解了群众留得住的难题。  政府转变职能、提供全方位服务,确保群众能致富。红湖社区已建成别墅式新民居、二层独院民居、高层单元房共500多套、建筑面积60000余平方米,从总体进展情况看正在顺利地接近预期的目标。群众打心眼里羡慕这样的新民居,打心眼里希望住进这样的新民居,而他们更盼望有一个致富的门路,以此来支撑新农村的美好生活。为此,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服务"推进各项工作。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为种植户、养殖户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发动群众组建了8个蔬菜种植合作社和圆木收购加工合作社,规划建设1000个蔬菜大棚。去年已帮助村民王洪山、段永昌建成门业加工厂、电动三轮车分装厂,产品远销大名、成安、临漳等十几个县。野前村民牛志奎在社区市场开了一家百货门市,今年就换了一辆轿车。就这样以优惠的政策、全方位的服务破解了群众能致富的难题。  中央新农办副主任唐仁建、原中纪委副书记侯宗宾、省新农办主任赵金平、省人大、省政协、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同志多次到该社区调研指导工作,并给予了充分肯定。  为了党的事业,凝聚全乡党员干部的"团队精神"  野湖拐乡面积仅有21平方公里,人口两万多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小乡。近几年来,全乡17个村子交通条件发生了质变,宽阔的水泥道路四通八达;蔬菜种植、圆木加工、服装服饰三大产业初步成型;集中供水、敬老养老、新民居建设三大民心工程成效显著。究其发展变化的成因,乡党委书记的答案是靠集体奋斗的团队精神,并就该乡的团队精神主要谈了个人的观点。  领导干部要学会感恩,要学会团结大家担当起领导责任。领导干部要有感恩的心,感恩组织的培养和信任,感恩群众的支持和配合,并将感恩之情转变成忠诚的行动。作为领导干部就是要领着大伙想干事、干成事。在党的事业面前,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让大家有一种事业心、责任感、使命感,这对一个团队来说非常重要。在蔡小庄蔬菜种植园区开发工作中,乡村干部齐上阵,进门入户做工作,终于把村北1500亩土地连片成方地完成流转。2009年一场罕见的大雪压塌了大量拱棚,2010年又一场罕见的损坏了多数日光温室大棚,费尽心血点燃的"希望"顷刻破灭,不解变成怨气,不少群众要求分地。对此,乡村干部坐下来分析原因,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又一次次登门入户做工作,最终保住了千亩蔬菜园区没有解散,困难面前显示出顽强的团队精神。  领导干部要自觉融于团队之中,要学会放手让同志们施展拳脚。有人说,与团队相比,个人再完美也只是一滴水,要使一滴水永不干枯只有把它放进大海里去,而一支优秀的团队就是大海。对待班子成员或每一个干部,尊重和信任的最好解释就是放手,让每一个同志放手去干,在干事中得到历练,在允许失败的锻炼中逐步成长。2007年调整后野湖拐乡领导班子几乎全是新面孔,彼此都不太了解,每人对包村包片情况更不熟习。面对繁重的农村工作,面对诸多不利因素,我们唯一的方法就是放手,让同志们独立去闯,在实际工作中去经受锤炼,一年之后,全乡干部人人能独挡一面,个个能征善战,彼此情同手足,亲如一家,成了一个特别能战斗的班子,时至2011年乡镇党委换届时,其中三位班子成员调离时竟泣不成声,我们都恋恋不舍这个充满友爱的团队。  众人齐力划桨才能开大船,大家团结一心才能办大事。野湖拐乡小,但事情并不少。全乡17个村规划为四个中心社区,目前已经全面铺开,再加上蔬菜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农业开发等,工作必然涉及征地、清障、植树、修路、打井、防渗等难题。"兵团作战"、"合力攻坚"成了干部熟知的词句,"一起上"、"共同干"成了干部嘴边的"口头禅"。尤其是新定魏线建设中,涉及野湖拐乡岸上、大王村征地300多亩、拆迁80多户10000多平方米,全长2公里的漳河特大桥尽在该乡辖区内。当时全乡干部一起进村入户做工作,特别是拆迁后的一场大雪,使得安置群众过冬成为最大困难,大家每天早四五点起床进村,晚上十一二点钟才能回乡,饭时就泡一碗方便面充饥,大家从没有一人退却,没有一个人喊苦叫累。工作推进中从来不等、不靠、不要,积极主动克服困难,从未给上级部门和县领导添任何麻烦,保证了新定魏线建设顺利通过辖区。回顾全乡的变化,成绩绝不是书记、乡长的,而是大家团结协作、共同奋斗取得的,这也是野湖拐乡团队精神的集中展示。 以下内容回复后可见

已有0人打赏

已有0人点赞

0人赞
加载中...

回复楼主

该帖子已经关闭回复
回复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新帖速递

查看更多

超级管理

发布新帖 帖子管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