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即墨资讯 / 即墨资讯 / 正文

即墨花边“花”开锦绣

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即墨花边,在国际上素有“抽纱瑰珍”美誉,曾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质奖杯。然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一度让这张“即墨名片”蒙尘。2003年始,青岛国华工艺品公司,立足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断为即墨花边注入新动能,走出了一条产业振兴之路。

传承保护:让即墨花边重绽芳华

“即墨花边,由2000多年前的鲁绣衍生而来,而说起它的成型,也有百余年历史。”自幼在外祖父花边技艺熏陶下的国华工艺品公司当家人王军,对传统花边手工技艺有一种天生的亲切感。

1981年,因美术专业突出,王军考入即墨花边厂设计科,并很快成为设计科最年轻的设计师。1987年,王军被任命为即墨花边厂技术厂长、分厂厂长。

然而,随着国企改革不断深入,即墨花边厂由于产业整合度低、后备人才匮乏、市场开拓乏力等原因宣告破产。

“与失业相比,若让这门传统手工艺就此销声匿迹,我会更加痛心。”在外祖父支持下,王军坚定了创业决心。随后,招人才、筹资金、租厂房、上设备……很快,青岛国华工艺品有限公司成立,并迅速运转。

经过前期对花边市场的深度调研,王军领衔设计的几款花边产品出炉了,随后订单接连飞来,很快挖到了第一桶金,公司逐渐在市场站稳了脚跟,并于1994年取得自营进出口权,进入了自我发展、自主经营的快车道。

“回想起来,真像打了一场战役。”王军笑着说。但他明白,要把即墨花边真正传承下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09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启动后,王军为申报即墨花边传统手工艺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对民间花边老艺人及口述资料进行系统记录和编辑,对花边技法、针法进行抢救性保护等。同时,有针对性培训新一代花边编织传承人,扩大花边从业人员队伍;投资400万元建设了1000余平方米的即墨花边博物馆,扩建了900余平方米的即墨花边传习馆……企业通过大量资金投入,使即墨花边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并先后获得“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中国国际商会即墨商会优秀会员企业”等荣誉。

开拓创新:“花边行业重在设计,各种成本”

把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都要心里有数。”王军表示,简单模仿复制是陷入困境的根源,只有不断将创新理念融入花边生产,才能使企业焕发勃勃生机。

为此,青岛国华在坚守传统手工技艺的前提下,集中研发力量,通过对布料、织绣线和编织线创新,提高织绣功效,降低成本;通过对针法、工种及图案创新,缩短花边生产周期;通过搭建机织产品生产流水线,实现电脑自动操控,在传统20种常用绣花图案基础上,又创新了10余种电脑织绣新针法,使个性化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如今,青岛国华凭借对即墨花边的不断传承与创新,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深耕“一带一路”。

为建立前沿阵地,公司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成立了ELEL公司和货品中转仓库,这也成为即墨花边通往欧洲的中转站和瞭望世界的窗口。目前,国华的花边和家纺产品已销往欧洲、中东沿线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2000万元,出口创汇300余万美元。2018年10月,公司参加南非国际纺织品博览会,即墨花边受到非洲妇女追捧。

优异成绩的背后,充满了奋斗的艰辛。“继续将即墨花边传承发展下去,是青岛国华工艺品有限公司发展的源动力,也是我一生的使命。”王军说。(孙静秋)

0

下一篇:即墨未来新中心!万象城、大悦城将于今年和明年入驻

上一篇:春节期间即墨实现旅游消费2735万

网友留言评论(0)
 
文明上网 礼貌发帖 0/300
最新投稿
人气排行
精选图文
自定义Html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