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即墨资讯 / 即墨资讯 / 正文

青岛蓝谷:“海科高地”成型

如今,位于鳌山湾畔的青岛蓝谷愈发令人瞩目。

2012年1月全面启动建设以来,这片区域紧紧围绕“中国青岛蓝谷·海洋科技新城”的发展定位,集中布局海洋科研、教育、成果转化、学术交流等重大平台项目,大幅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能力,瞄准“最前沿”“国际化”,集聚各类高端海洋科技创新要素,全力打造中国“海洋版中关村”。

海科机构“集结地”

全面启动建设后,青岛蓝谷瞄准世界海洋科技前沿谋发展,目前已引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蛟龙”号母港国家深海基地等20多个“国字号”重大科研平台和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20多所全国知名大学建设的校区、研究院或创新园。这些处在“塔尖”的高端科研平台、海洋科研教育基地,正在为青岛蓝谷积蓄起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是国内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今年4月,由其海洋观测探测联合实验室(天津大学部分)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燕-10000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达到8213米,刷新了世界纪录,在我国海洋仪器装备国产化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

国家深海基地是我国唯一的深海基地、全球第五个世界级深海探测基地及“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龙”号无人缆控潜水器、“潜龙”号无人无缆潜水器的母港,承担着深海技术装备的研发试验、组织开展深海资源科考勘探等重任。

今年7月,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正式启用,这是国内唯一的综合性海洋设备第三方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可为海洋设备、海洋油气开发装备、海洋新能源等领域提供550余种产品4000余项检验检测服务,还可为轨道交通、汽车、机车等产业40大类陆地产品提供1700余项检验检测服务。

海科成果转化“核心地带”

各类高端海科要素的集聚,青岛蓝谷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的建成运营,使蓝谷成为全国海科成果转化的“核心地带”。

青岛蓝谷把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相结合,编制完成《青岛蓝谷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建立完善了科技创新、招商引智、产业金融等重点工作推进机制;正式运营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目前注册资金40亿元、总规模超过100亿元的海洋产业基金已设立;成立蓝谷海洋科技创新基金联盟,10支社会基金预留超2亿元资金用于蓝谷孵化项目投资……

夯基垒台,厚积成势。青岛蓝谷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也日趋成型。

目前,已引进交通运输部智慧航海研发基地项目,通过装备研发、综合试验实现无人化管控;青岛罗博飞海洋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小型“蛟龙”号、水下机器人、水下摄像机等,目前已形成国内业界首个企业标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此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也在蓝谷捷报频传。截至目前,已落地的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青岛研究院等7家大学研究院累计孵化、引进各类企业121个,拟引进或待产业化项目合计62个,累计实现收入3.6亿元。

全球4700多名高端人才涌入

这是青岛蓝谷的一份人才成绩单:现已面向全球汇集了4700余名高层次人才,其中国家级、省级各类高层次人才200余人。目前,这里通过平台聚才、政策引才、创业留才,已成为涉蓝英才汇聚“高地”。

依托“国字号”科研平台和高校,强化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等“国字号”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功能,推进“鳌山人才”计划,培养国际级海洋科技领军人才和海洋领域国家级杰出青年学者。

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设人才公寓面积约80万平方米,建成12栋院士专家工作楼,出台《青岛蓝谷管理局关于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意见》,引进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团队。

经认定孵化载体11个,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家、市级1家;经认定孵化器3家,众创空间5家。

0

下一篇:即墨区建设系统信用管理平台建成运行

上一篇:潮海街道多举措创造良好道路交通环境

网友留言评论(0)
 
文明上网 礼貌发帖 0/300
最新投稿
人气排行
精选图文
自定义Html广告